扬州刺史庾冰也很敬慕他,下定决心要请谢安出来做官。他屡次要求下属郡县去敦促谢安。谢安眼看没有办法搪塞下去了,只得赴召,但一个多月后,他又告假而归。
后来,谢安被征召为尚书郎和琅琊王的幕僚,他都不去就任。吏部尚书范汪荐举谢安为吏部郎,谢安还是写信谢绝。
有关衙门由于谢安被征召历年不到任,上疏奏请朝廷处以"禁锢终身",取消他入仕的资格。但谢安并不因此而感到苦恼,相反,他更加尽情地游览大好河山。
谢安屡次征召屡次不赴,这样的举动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。简文帝司马昱为相时,对谢安的认识与众不同。他说:"安石(谢安字)既能与人同乐,必不能不与人同忧,召他一定会来。"
谢安对别人的议论不屑一顾,不过他没能一直隐居下去,他弟弟谢万出事后,他的人生就此改变。
出山做官,力挽狂澜
谢万官居西中郎将,管理青、豫、冀、并四州的军事,位高权重,可是他高傲自大,不知道善待下属。谢安经常劝他可他就是不听。晋穆帝升平三年(359年),谢万率军北征,结果惨败,他因此被罢官,谢氏家族在朝中的权势受到极大削弱。
谢安在弟弟被罢官后才有仕进之意,以维护谢家的声望。此时他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。他先是当了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,在谢万因病去世后,他又改任吴兴太守。
桓温领军进行了第三次北征,攻打前燕,不料被前燕名将慕容垂打得大败而归。桓温回来后 不久就废黜了晋废帝司马奕,拥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,即简文帝。谢安发觉了桓温觊觎皇位之心,决定帮助朝廷,不让桓温得逞。
【桓温】
简文帝在位不到两年就抑郁而逝,他将皇位传给了太子司马曜,是为孝武帝。而桓温一直想让简文帝逊位给自己,此时他大失所望,于是借口奔丧率兵入京,军队屯扎新亭,将颠覆晋室。恒温请谢安和王坦之去,准备在会 见时伤害他们。
王坦之胆小畏惧,向谢安讨教。谢安不动声色地说:"晋室的存亡,在此一行。"
于是,他们去见桓温。王坦之害怕得全身出汗,倒拿手板。谢安从容就席,坐定后,对桓温说:"我听到诸侯有道,守在四邻,明公何必在壁后埋伏人呢?"桓温笑着说:"不得不如此。"他们一起谈笑很久。王坦之和谢安本来同样有名声,这次人们才知道王坦之比不上谢安。
回军途中,桓温染上重病,仍心系皇位,他给朝廷上书请求恩赐他九锡之礼。谢安从中机智地斡旋,延迟赐封的时间,使桓温至死也没见到朝廷的封赐文书。谢安后来又当上了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,东晋的朝政已被他握在手中。
当时文武百官都尽力,形势稳定,朝廷大臣都把他和王导相比,认为文 雅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谢安曾和王羲之登台城,悠然畅想,有超然世外之志。王羲之对谢安说:"现世事纷扰,到处都有战事。我们终日清谈,恐怕很不好吧?"谢安说:"秦朝委政赵高,二世而亡,难道是清谈造成的后患吗?"
虽然桓温篡位的危机已经化解,可东晋政权仍然不稳。朝廷内部,皇族与公卿士族间的矛盾、公卿士族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消除过;而外部又受到实力不断壮大、且已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的威胁。内忧外患,一时并起。
淝水之战,决胜千里
公元382年,由氐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,前秦的建立对东晋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。前秦皇帝苻坚在统一北方的次年,就决定调士卒九十余万人,号称百万,由苻坚的弟弟苻融率领,南下进攻东晋。前秦的军队很快攻下寿阳(今安徽省寿县)。东晋的军队抵挡不住,诸将相继败退。
闻知消息的东晋朝野皆乱,人人都认为抵挡不了前秦的进攻,而谢安在这紧急关头,表现出了宰相气量,他举止不乱神色如常。朝廷任命他为征讨大都督,掌握军权。面对强敌压境,以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,以谢玄为前锋都督,率北府兵八万迎击秦军。
行军之前,谢玄想知道叔父如何打算,就请他明示,谢安神色自若地说:"到时我会下命令的,你先去吧。"之后就不再言语了。
在此之前,谢安为了组织一支归中央直接指挥的得力军队,就让其侄谢募在广陵(今江苏扬州)招募来自徐、兖二州的侨人或其子孙,组成军队,并进行长期严格的训练,号为"北府兵"。北府兵的将卒都深受匈奴和羯人的仇杀之苦,因此有抵御前秦、保卫江南的决心。
之后刘牢之以精兵五千人袭击梁城垒(今安徽怀远),消灭秦军一万五千人,掳获大批粮草器械,取得首战胜利。
众人对谢安能否使东晋转危为安疑虑重重。实际上,谢安怎能不着急呢,只是他身为东晋宰相,身系国家安危,他若表露出焦躁之情,那么整个国家就会方寸大乱,因此他只得隐忍心中的烦乱,定下心来安排大局。
他一面稳定人心,一面从容地准备战事。后来,谢安与客人在府中下棋时,淝水之战的捷报传了过来。他接过看后就扔在了一边,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。客人却忍不住了,问他情况如何,谢安平静地说:"小儿辈已经破敌。"
可是棋终送走客人后,谢安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喜悦之情,回内室之时,他竟忘了抬脚跨门槛,结果把鞋底的木齿都撞断了。
【淝水之战】
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,在军事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。这次战争的胜利,进一步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统治,然而东晋也无力收复中原,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一直延续到隋朝的统一。
无辜遭忌,贤臣离世
谢安一向存有统一南北之志,他一再上疏请求亲自北征,于是进都督扬、江、荆、司、豫、徐、兖、青、冀、幽、并、宁、益、雍、梁十五州军事。谢安上疏辞让太保及爵位,但没有被允许。
北伐的名将桓冲已死,荆、江二州都缺刺史,谁来担任?
以谢玄的功勋和名望,应该以荆、江二州授谢玄。谢安因为父子叔侄以大功著名,恐怕权力过重,引起朝廷疑忌,另外,他又担心桓氏失去世职,桓石虔又有克复沔阳的功勋,且骁勇凶猛,在形势险要之地,最终难以控制。
于是,谢安以桓石民为荆州,改桓伊于中流, 桓石虔为豫州。这样。既以三桓占据三州,彼此不再有怨心,各得其所。谢安身为朝廷重臣,经略远瞻,使官员和功臣们互不相争,平衡各种政治势力,以保朝廷的稳定。
但他还是受到了会稽王司马道子的疑忌,司马道子时不时地在孝武帝面前进谗言诋毁谢安。谢安也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妙,想伺机离开朝廷。
晋孝武帝太元十年(385年),前秦国内起了内乱,苻坚派人求东晋出兵帮助平定。谢安请求自己前去,然而他尚未出发就身染重病,于是上疏请求回归,并召儿子征虏将军谢琰解除军务,命令龙骧将军朱序进据洛阳,前锋都督谢玄镇守 彭、沛,委任他总督军事,对付苻丕和慕容冲,等明年水旺时节,东西齐举夹击,孝武帝下诏遗传中慰劳,谢安就启程返回建康。
回去后不久谢安就去世了。孝武帝觉得很惭愧,为他举行了庄严的悼念仪式,还追封他为太傅,谥号文靖。百姓们将他尊称为"东山贤人",史书上还称他为"江左第一风流丞相"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